在介绍限塑令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要限塑或者禁塑。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塑料,从食品包装到洗护用品,再到衣服、家具、计算机和汽车,无处不在。虽然经久耐用,但塑料很难生物降解,可能需要在填埋场中经过几十年甚至数百万年才能分解。塑料垃圾一旦进入海洋后,影响会长达数百年。全球每年产生超过3.68亿吨的塑料垃圾[1],截止到2020年,预估全球塑料历史总产量达到83亿吨[2],其中63亿吨已经被废弃[3],这些废弃的塑料中只有9%得到回收利用,12%的塑料垃圾被焚化,剩余的79%要么被填埋,要么被丢弃,最终通过包括海上活动、直接倾倒、污染河流等各种途径进入海洋,成为占比最大的一类海洋垃圾[4]。塑料制品原本是一种陆源垃圾,但它们导致的海洋污染却是致命的。塑料垃圾一旦进入海洋,就会被恶劣的条件和永不停息的海洋运动分解成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状微塑料,在海洋中扩散得更远、更深,侵入更多的生物栖息地,而人类无法对其进行回收。微塑料被海洋动物摄入后,可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自己[5],其在人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会破坏人体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激素,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6]。即使在没有分解成微塑料之前,塑料垃圾每年也半岛官方 半岛网站使成千上万的海洋生物被缠绕住[7],这不仅限制了它们的行动和觅食能力,也会给身体带来损伤并引发感染。漂浮的塑料表面还会聚集并生长一些微生物和藻类,产生让动物食欲大增的气味。因为塞满塑料的胃会带来饱腹的错觉,所以一旦塑料被吞食,会导致动物们消化道穿孔或肠道梗阻,继而使它们因为饥饿而死去。此外,塑料还会吸附海洋中漂浮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本身含有有害化学物质。摄入这些有毒颗粒的海洋生物会遭受器官损害,很容易患病,而且繁殖力也会减弱[10]。总之,在塑料垃圾随波逐流的过程中,会渗透到生态系统中,给海洋生物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依数据推演,海洋中的塑料质量将在2050年超过海洋中的鱼类总质量[11]。
限塑令的全称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12],主旨是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和“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该通知涵盖六个方面的要求 :一、禁止半岛官方 半岛网站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二、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三、加强对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监督检查;四、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五、大力营造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良好氛围;六、强化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责任。通知的目的是杜绝由于过量使用塑料购物袋及其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所引起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此基础上,2020年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又联合发布了的新“限塑令”《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13],扩大了禁塑对象的范围,并且明确了全社会禁塑流程的各个环节的要求和措施,概要如下:
——限塑的最终目标为“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重新定义了限塑的对象,从“塑料购物袋”扩大到“部分塑料制品”:包括禁止生产和销售超薄塑料购物袋、超薄聚乙烯农用地膜、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的塑料制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和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
——细化了限塑后的替代措施,包括:推广替代产品: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可降解塑料袋和地膜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广可循环或可折叠的包装,并建立可循环物流配送的回收体系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降低应用成本
——拟定了塑料的回收利用和处置,包括: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和清运推进塑料废弃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行动
——明确了限塑的支撑保障体系,涵盖: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和标准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强化科技支撑严格执法监督
上述政策的出台,奠定了限塑的基调。但限塑令的贯彻执行及其效果的显现依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思想意识的真正扭转还取决于能否切实察觉迫在眉睫的生态压力。在全国范围内,海南省因其绵长的海岸线],倍受海洋垃圾困扰[15],其中塑料垃圾在总垃圾量中占比高达约85%[16]。以塑料袋为代表的白色污染物,回收价值低且结构稳定,不易被微生物降解,一旦没有被妥善回收,将在陆地、海洋生态环境中永久存在,并不断积累,对动植物造成极大危害。“白色污染”威胁着海洋生态,也成为海南绿色发展的绊脚石。
早在2008年,根据全国统一规定,海南全岛实施禁塑。但由于消费习惯、生产成本等原因,传统塑料袋使用量依然巨大。虽然限塑在大型商超有明显效果,使用量约减少2/3;但对于农贸市场作用不大。
自2018年开始,海南率先开展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工作。改变之前的限制使用,即主要靠向消费者收取塑料袋费用进行市场调节,转变成
2019年2月,海南公布《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宣布全省分种类
。2020年4月,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开展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4月至11月,海南将
,为12月起正式全面“禁塑”的实施打好基础。目前,海南已进入全面“禁塑”倒计时。
2020年8月1日起,海南分阶段、分区域、分重点在全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学校、旅游景区、大型商超、医院等重点行业场所开展“禁塑”试点工作,率先禁止销售和使用列入《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标志着海南对全面“禁塑”按下启动键。此后,《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于
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海南正式全面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饮具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据新华社报道,试点单位替代品销售总量约为350吨,重点行业“禁塑”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7家省内企业具备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年底可形成膜袋类产能3.2万吨/年,餐饮具产能约1.1万吨/年,在培育发展替代品全产业链方面的功力可见一斑。此外,海南还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吸引中科院、中石化等8个上游原材料项目落地,将于2022年至2023年前后形成全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完整产业链。与此同时,禁塑宣传教育工作也在逐步推进,相关政府部门结合党建工作、低碳日、全国科普日等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省各地累计开展50余场、共有上万人次参与的“禁塑”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周楚卿, 2020)[17]
以海南省的情况为例,可见限塑令的执行不仅需要环境意识和对污染的危机感,设置相应的辅助措施和营造必要的氛围也是不可或缺的。基于此,相关政府部门也推出了一系列实施细则和行动措施作为限塑令的补充:
2008年4月16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了《塑料购物袋国家标准》[18]
2020年7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个部门公布了《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19]
2020年底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相关部门开展塑料污染治理督促检查联合专项行动,对各地实施方案制定、工作推进和监督执法情况进行部委联合督查。
即使推出了初始版和升级版限塑令,但从具体实施效果来看,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一些既往的“用塑”习惯还在存续,真正全面限塑仍将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以下略述部分与限塑令相关联的热点问题来探讨一下要如何限塑。
根据新华网记者的走访调查,从实际使用体验来看,纸质吸管有足够的厚度,不会轻易弯折,饮用冷饮或常温饮料没问题。但消费者对纸吸管的牢骚很多,包括“纸质吸管在热饮中容易软化弯曲”,“ 有股纸浆味,饮品中的小料有时也吸不上来”等等。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长三角消保委联盟曾开展了一次禁限塑新规消费侧专题调研,结果显示,有56%的受访者不愿意使用纸吸管。此外,商家的运营成本也是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在塑料吸管的替代品中,纸吸管价格相对低廉,但成本也是塑料吸管的3倍左右。 (朱荣鹏, 2021)[20]针对上述问题,应该说,推广可降解产品,难免有一个相对不适应的过程,在加强引导的同时,还要在材质等各方面持续改进。
2008年版限塑令后,顾客可在超商购买一次性塑料购物袋,价格在几毛钱的样子,但2020年限塑令后,超商基本只提供可降解购物袋,价格要比之前翻倍,所以价格信号引导之下,多数到店购物的顾客已经自备购物袋,实际可降解塑料袋的销量是更换之前的一半都不到。据观察,基本10多名结完账离开的消费者当中,有六七人都自带购物袋,买得少的直接将商品拿在手中,手拎可降解塑料袋的只有两三人。新型可降解塑料袋不够结实,是可降解材质的特性所致。目前超市发使用的小号可降解塑料袋上印有“全生物降解购物袋”字样,并标注承重为4千克。相比之下,过去售价三毛钱的塑料袋最高承重可达20千克。可降解塑料购物袋遭冷遇的同时,部分消费者多拿果蔬区连卷袋的现象明显增加,除了在购物时盛装商品,还有不少消费者喜欢将连卷袋拿回家当垃圾袋用,这又成为商超限塑管理的新难题。 (贾楠, 2021)[21]当然无纺布袋替代塑料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后采用机械、热粘或化学等方法加固而成,其使用的原材料是聚丙烯,其化学结构不牢固,分子链很容易就可断裂,从而可以有效地降解,并且在无毒的形态中进入下一步环境循环,一个无纺布购物袋在90天内就可以彻底分解。而且无纺布购物袋可重复使用10次以上,废弃后对环境的污染度也只有塑料袋的10%。 (无纺布袋真的环保袋吗?看完之后了!, 2020)[22]
西北、西南地区气候特殊,农作种植上地膜需求量大,国家招标订单较多,并且国家鼓励扶持当地地膜回收,多数中大型地膜企业生产的地膜基本能达到国家规定的0.01毫米,部分区县形成了良好的地膜回收体系。除此之外,处于低成本考虑,目前0.004-0.008毫米超薄地膜仍被大量使用,难以回收。 (中华合作时报, 2020)[23]农用地膜的替代品就是生物降解地膜,主要有两个弱点:其一是增温保墒功能相对较弱。一般情况下,生物降解膜覆盖的农田10cm土层,日均温比聚乙烯地膜覆盖农田的低1-3度左右;其二是价格较高,是普通聚乙烯地膜的2-3倍。 (李欣, 2020)[24]
前文说明了微塑料的危害,针对微塑料的监管,不少重量级的品牌都做出了回应。强生集团在2013年自愿承诺从全球消费品中去除塑料微珠成分,这项承诺在2017年已基本实现。宝洁公司于在2014年宣布,在2016年3月之前将塑料微珠彻底从佳洁士牙膏中移除;联合利华美国发言人乔尔·赫奇表示,联合利华在2015年1月1日有效地完成了全球范围内个人护理产品中塑料微珠的逐步淘汰。 (陆海时尚, 2020)[25]在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各品牌开始寻求使用环保、可降解的材料代替塑料微珠,例如植物种籽、果实、果壳、矿物质粉等。但这不可避免会增加生产成本。
在全面取消免费提供一次性用品条件还不成熟之际,禁止商家主动提供,可谓一种实事求是、稳妥可行的方式,相对容易被商家接受和操作,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来看,各地已通过行政措施[26]明令禁止商家主动提供,变为免费索取。此外,部分商家也在尝试采取激励机制,对于不索取一次性用品的顾客给予减价或奖励措施,鼓励更多地弃用一次性用品。 (张晓芳, 无日期)[27]